總體目標
統籌推進國際購物名城、國際美食名城、國際會展名城、國際旅游名城、國際文化名城建設,全面提升國際知名度、消費繁榮度、商業活躍度、到達便利度、政策引領度,讓環境更優美、商業更繁華、業態更豐富、城市更智慧、消費者更滿意,到2025年,基本建成輻射西部、面向“一帶一路”、“近悅遠來”的特色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國際消費影響力競爭力顯著提升。消費規模能級持續壯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55萬億元,網絡零售額超過2000億元,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增強。境內外游客人數持續增長,入境消費規模穩步壯大。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市場供需更加完善,服務型消費水平大幅提高,消費網絡體系持續健全。
——國際消費資源集聚功能顯著完善。建成2個世界級商圈、10個高品質商圈、100個特色名街名鎮和若干商旅文體融合發展集聚區。長嘉匯大景區基本建成,寸灘國際新城建設初具規模,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承載功能更加凸顯。內暢外聯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基本建成,全球優質企業、優質商品和服務加快集聚,在全球消費網絡中的戰略鏈接和樞紐地位持續增強。
——國際消費創新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國際化高端服務和商品更加豐富,品牌經濟、夜間經濟持續壯大,知名商業品牌設計中心、創新中心加快集聚。“老字號”影響力更加凸顯,引領潮流的重慶品牌持續涌現。“愛尚重慶·渝悅消費”深入人心。新興消費蓬勃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等成為消費新時尚。
——國際消費環境品質顯著優化。跨境消費便利度明顯提高,商品質量和服務標準逐步提升,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城市營商環境指數位居全國前列。城市更加宜居宜業宜游,智慧人本、舒適便利、安全放心的國際消費環境逐步形成,消費者滿意度全國領先。
到2030年,在全球范圍內配置消費資源能力大幅增強,對外開放程度和國際化水平全國領先,城市輻射和帶動作用穩步提升,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競爭力、美譽度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主要任務
1.提能打造中央商務區。精耕細作兩江四岸核心區,依托長嘉匯大景區建設,統籌優化中央商務區產業能級,全面提升服務設施現代化水平,加快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全球著名旅游目的地。解放碑片區以解放碑國家級示范步行街為核心,依托“十八梯—解放碑—朝天門”國際消費核心主軸,有機串聯城市地標、知名景點、歷史遺跡、后街支巷,建設解放碑—朝天門世界知名商圈,打造具有高度國際認同感和本地歸屬感的國際消費重要目的地、巴渝特色文化體驗地。江北嘴片區圍繞聚賢街、大劇院、三洞橋三大商業軸線,集聚高端商業商務和濱水休閑服務功能,以生態城市公園的理念,打造生態擔當、文明承載、城市彰顯的記憶之城、未來之城。南濱路片區突出美化濱江人文風景岸線,建設開埠遺址公園,優化城市天際線,提檔升級南濱路歷史文化街區、濱江特色商業走廊,打造集中展示山水城市畫卷的城市會客廳。
2.加快建設寸灘國際新城。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重慶特色,突出郵輪經濟、保稅經濟、時尚經濟,推進“一港三區”建設,打造國際旅游、購物、貿易、交往互促互融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承載地、城市形態展示新高地、對外開放新窗口。郵輪母港重點發展郵輪經濟,帶動“船、港、城、游、購、娛”一體化發展,形成國際消費、國際商務、國際交往的核心功能區。保稅經濟區重點依托絲路花街、“一帶一路”商務中心和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載體發展保稅經濟,形成“一帶一路”國際貿易、國際消費集聚的配套功能區。金山片區重點依托城市品質提升,發展時尚經濟,引入高人氣、新風尚的時尚業態,形成國際時尚消費聚集區。雙溪河—東風船廠功能聯動區重點推動片區產業迭代升級及戰略轉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智慧港區和產城融合的生態示范區。
3.優化提升國際消費標志性商圈。對照國際標準,突出中國特色,融合巴渝元素,以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智慧商圈示范創建、綠色商場達標創建、進口商品展示交易創新試點為抓手,推進商圈提檔升級,打造一批精品聚集、服務優質、環境舒適、接軌國際的標志性商圈。提質擴容觀音橋商圈,突出時尚消費、夜間消費,提升觀音橋都市特色文化街區,打造升級版·太古里,推進電測村、小苑片區建設,建成匯集全球優品、融入國際時尚、引領夜間經濟的世界知名商圈。著力升級楊家坪、三峽廣場、南坪、大坪等城市核心商圈,推動智慧化改造,打造高品質、高能級商圈。提升打造九宮廟、縉云、兩路空港、嘉州、龍洲灣、茶園、李家沱、禮嘉、金州、龍盛、陶家、蔡家、金鳳、大學城及萬州、黔江、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等區域核心商圈和區縣商圈,優化形成布局完善、業態豐富、特色鮮明、運營高效的城市商圈發展格局。
4.融合拓展國際消費體驗新場景。依托兩江交匯歷史人文灣區、長江生態文明灣區、長江文化藝術灣區、嘉陵江智能創新灣區等四大灣區規劃建設,創新“消費+人文”“消費+生態”“消費+藝術”“消費+智能”業態,打造生態綠色、創新融合、多元包容的消費新場景。豐富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科技消費元素,集中布局新型智能消費體驗中心、體驗館,打造沉浸式、場景式、體驗式科技消費標桿。統籌文化藝術灣區建設,高標準規劃九龍美術半島和釣魚嘴音樂半島,布局文化藝術地標場館和產業集群,打造全球頂級的文化藝術消費中心。建設廣陽島智創生態城,樹立綠色低碳理念,打造綠色低碳消費品牌。依托兩江沿岸靈秀風光,聯動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商業商務樓宇,發展以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為主的“江岸經濟”“云端經濟”,打造山水特色體驗消費新場景。融合生態、人文、旅游、娛樂等優勢資源,打造融創文旅城、兩江國際商務中心、大學城熙街等主題式、公園式休閑消費新場景。
5.提檔升級國際消費特色名街名鎮名區。融合特色文化、山水資源、優勢產業,推進磁器口、鵝嶺貳廠、金剛碑、龍興古鎮、唐家沱老街、中山古鎮、安居古鎮、銅罐驛古鎮、南川東街、萬靈古鎮、安陶小鎮等主城都市區特色商業街區、歷史文化街鎮改造升級,打造巴渝特色都市消費名片。依托長江三峽生態資源,打造匯聚三峽風物、獨具三峽風情的特色商街、古鎮、景區。依托渝東南武陵山區生態旅游、民俗風情,以水域濱江地帶、民俗文化街區、旅游景區景點為載體,推進“大仙女山”“烏江畫廊”“生態黃水”“古鎮邊城”等特色消費集聚區建設。
6.打造全球優質市場主體集聚地。大力引進國際貿易品牌企業、中高端消費品牌企業、大型商貿企業、優質服務企業,在渝設立全球總部、地區總部或研發中心、采購結算中心、倉儲物流中心、運營管理中心、銷售服務中心等功能總部。大力招引具有國際品牌運作能力的國內外投資商、運營商,在渝投資、建設、運營優質商旅文體綜合項目。支持大型企業通過兼并、收購、參股、控股等方式,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7.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優選地。吸引國內外知名品牌在渝開設全球性、全國性和區域性品牌首店、旗艦店、連鎖店,集聚國際高端知名品牌、原創設計師品牌、高級定制品牌等在渝首發首秀新品。豐富休閑娛樂、體育運動、文創時尚、新零售等首店業態供給,滿足國際化、品質化、時尚性、便捷性消費需求。充分利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溢出效應,多渠道擴大特色優質商品進口,推動國內銷售的國際品牌與國際市場同步發布、同期銷售。
8.建設國際優質服務引領地。以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為契機,大力培育發展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教育、文化、體育、旅游等服務業,引進研發設計、培訓咨詢等領域知名專業服務機構,推進樓宇經濟提質發展,提升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和整體發展水平。加強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宣傳貫徹培訓,支持制定實施專項標準,加快建立完善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標準體系。組織開展企業服務質量達標創建活動,引領帶動行業服務質量水平提升。
9.振興巴渝老字號。鼓勵“中華老字號”“重慶老字號”企業深挖巴渝文化內涵,傳承精湛傳統技藝,創新生產經營管理,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推動老字號企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加強文化創意和營銷推廣,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推動老字號傳統店鋪向旗艦店、體驗店、定制中心轉型。鼓勵老字號進機場、進高鐵、進商圈、進社區、進景區,支持設立老字號集合店,建設老字號集聚區。
10.挖掘文創新內涵。依托山城、江城等特色資源和創意設計產業基礎,推動本土原創品牌與國際一流設計大師、工藝大師、策劃大師合作,加快釋放品牌市場活力。鼓勵本地原創品牌與景區景點、美術空間、創意空間和演藝節目、賽事活動等融合發展,構建本土原創文化生態。推動石雕、版畫、龍燈彩扎等產業品牌化、個性化升級,支持重慶漆器、榮昌夏布、梁平木版年畫、彭水苗繡等特色工藝品創意化、大眾化、精品化發展,打造世界精品級的“重慶手信”“重慶禮物”。依托川江號子、川劇、銅梁龍舞等資源,發展文創消費品產業。
11.彰顯“重慶造”影響力。培育打造長安阿維塔、金康賽力斯、長城坦克、福特林肯、吉利極星、隆鑫無極、宗申賽科龍等中高端品牌,加快建設高效協同、有效融合的現代汽車摩托車產業體系,著力打造全球重要的汽車、摩托車研發、制造、應用基地。以建設西部地區消費品先進制造基地和創意創新中心為引領,發展電子汽車、摩托車、生物醫藥、糧油(休閑)食品、酒水飲料、紡織服裝、家具照明等優勢消費品工業,鼓勵優質產品走向世界。實施消費品品牌建設專項行動,持續推動消費品工業和旅游業深度融合發展,做強“大足五金”“清平玻璃”“榮昌陶瓷”“西部鞋都”等區域品牌,重塑“渝派服裝”新形象,做靚“渝見美品”名片。實施農業品牌提升工程、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發展壯大“涪陵榨菜”“永川秀芽”“巴南銀針”“南川千年金山紅”“潼南檸檬”“黔江獼猴桃”“奉節臍橙”“巫山脆李”“開州春橙”“忠州忠橙”等特色品牌,讓“巴味渝珍”享譽全球。
12.做靚“不夜重慶”城市名片。加強夜間經濟規劃布局,依托“兩江四岸”資源優勢和城市商圈商街體系,突出“山、水、城、橋”四大元素,豐富“夜味”“夜養”“夜賞”“夜玩”“夜購”等夜間生活業態,加快構建核心引領、示范帶動、集聚發展的夜間經濟發展格局。以長嘉匯大景區為重點,打造集中展示“立體山城”“光影江城”“魅力橋都”“不夜重慶”國際風范的夜間經濟核心區。推進十八梯、山城巷、沙磁巷、大九街、鴻恩寺、九龍灘、銅元道、壹華里等特色街鎮、夜市街區提質擴容,打造一批兼具煙火氣、巴渝風和時尚潮、國際范的夜間經濟集聚區、示范區。實施城市燈光亮化工程,提升兩江交匯區域和重點商圈、特色街區、旅游景點、城市公園等消費場所照明檔次,打造主題鮮明、個性彰顯、特色突出的都市夜景。精心策劃氣勢恢宏、璀璨奪目的“開燈儀式”,打造流光溢彩、精彩絕倫的“巴渝夜宴”,讓“不夜重慶”成為閃耀全球的城市名片。
13.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大都市、大三峽、大武陵三大旅游目的地,提升旅游服務供給品質,增強全球影響力和吸引力。以長嘉匯大景區、世界溫泉谷等項目建設為重點,推進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城市公園建設,打造中國西部旅游集散中心、商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城市、世界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依托大足石刻、合川釣魚城、涪陵白鶴梁等著名文化遺產和南川金佛山、江津四面山、萬盛黑山谷等生態旅游資源,打造渝都“后花園”。推動三峽旅游一體化規劃、組團式發展,加快“三峽庫心·長江盆景”等重點項目建設,升級打造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提升世界級內河郵輪、峽谷觀光探險、平湖休閑度假、高山生態康養等旅游服務品質。推動黔江與周邊區縣商文旅融合發展,統籌推進烏江畫廊旅游示范帶和武陵山區民俗風情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實施“溫泉+”戰略,提升“世界溫泉之都”品牌影響力。
14.打造世界美食之都。推動重慶美食走出重慶、走出國門、布局全球。加快美食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渝菜文化守正創新,促進巴渝美味與世界美食融合發展,打造現代化創意美食大都市和全球餐飲品牌聚集地。推動“重慶火鍋”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升級重慶火鍋文化博物館,開展火鍋標準、火鍋文化交流活動,打造全球火鍋標準權威發布中心,打響“中國火鍋之都”品牌。成立美食文化研究院,建設美食博物館,促進重慶火鍋、渝派川菜、重慶小面、重慶江湖菜、重慶名小吃等特色美食傳統技藝傳承和保護。
15.建設國際生態康養勝地。依托重慶優質生態資源、醫療服務資源、文化旅游資源,打造提升一批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特色康養小鎮。加強武陵山、大婁山、七曜山、大巴山等康養基地規劃,加快康養勝地標準化建設,完善康養中心、生態露營基地等服務公共設施,打造森林康養、湖泊康養、避暑康養、文化康養、田園康養、體育康養、溫泉康養等特色康養目的地。
16.打造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大力發展水上運動、山地戶外運動、汽車摩托車運動、航空運動,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布局建設自駕游營地和野外露營地,推出徒步、馬拉松、自行車、登山等一批特色化、品質化體育休閑旅游產品。完善體育消費設施,提速國際性體育場館規劃建設,加快建成兩江足球賽事中心,升級重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大田灣全民健身中心等大型體育場館綜合服務功能。打造體育健身、體育旅游、體育培訓等特色消費場景,創建“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打造全國戶外運動首選目的地。
17.建設西部文化消費高地。著力挖掘和轉化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資源,形成充分彰顯巴渝風格和重慶魅力的文化產品和旅游產品。加快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改造升級重慶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基礎設施,推進重慶藝術大市場、長江音樂廳、國際舞蹈中心、都市演藝聚集區等項目建設,打造國家級影視基地和西部數字化影城。加強藝術創作規劃和資源統籌,培育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舞臺藝術展演精品。依托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發揮重慶特色資源優勢,培育打造具有國家級水平的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試點城市、區域中心城市,以及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建設具有重慶特色、輻射西部的文化和旅游消費高地。
18.推動實物消費數字化轉型。推動實體商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智慧商場、智慧超市、智慧菜市場。鼓勵在商圈、社區、車站、寫字樓、旅游景區等布局無人便利店、智能售貨機、自提柜等“無接觸”零售服務終端,建設沉浸式超級體驗店。推廣視頻技術,積極穩妥發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新業態。圍繞優勢產業和地方特色,發展垂直電商,支持國內外知名電商平臺提升本地網絡消費服務支撐能力。
19.推動服務消費數字化提升。鼓勵發展網上餐廳、智慧旅游、在線文娛、智能體育、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提升服務消費智能化、便利化水平。鼓勵引導餐飲、家政等行業推進線上接單、線下服務,提升產品營銷、客戶管理等數字化水平。加快推進智慧旅游景區建設,提升全方位線上線下精準營銷服務水平。發展“互聯網+體育消費”服務,促進全民健身,帶動體育消費。優化“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鼓勵推行預約掛號、在線取號、移動支付、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分時段診療、藥品配送和遠程會診等服務。鼓勵支持創意設計企業開發一批歷史遺跡、文化古跡、著名景區虛擬再現產品。
20.推動消費平臺數字化賦能。鼓勵支持消費平臺利用智能技術,強化營銷管理、產品質量等監測。依托消費大數據,探索發展C2M(用戶直連制造)反向定制等多元化、個性化網貨生產方式,建設一批重點網貨生產基地和產地直播基地。健全“互聯網+服務”公共平臺,加快社會服務在線對接、融合發展。鼓勵跨境金融、供應鏈金融等金融服務類平臺企業發展。
21.提升國際會展層級。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開放通道和平臺,聯合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策劃高端消費論壇,拓展與南亞、東南亞的國際消費合作。高水平推進廣陽島國際會議中心建設,高標準改造升級重慶國際博覽中心、重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重慶(國際)時尚發布中心等會展場館。高品質承辦國際高端會議及國家級重要外事活動,持續拓展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重點國際展會功能內涵和影響力。培育市長顧問團年會、陸海新通道國際合作論壇、中新金融峰會、“一帶一路”陸海聯動發展論壇等特色會議,積極爭取上合組織成員國地方領導人論壇、G20峰會、達沃斯論壇、世界設計大會等國際會議來渝舉辦。
22.承辦大型國際賽事。每年申辦一批國際級國家級重大比賽、固定承辦一批國際高水平賽事、自創舉辦一批精品賽事活動。精心籌備和高標準承辦2023亞洲杯足球賽重慶賽區賽事。提升重慶國際馬拉松賽、國際攀聯世界杯攀巖賽、中國杯世界花樣滑冰大獎賽、長江三峽電競賽等賽事品質和影響力。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體育賽事交流。支持體育協會和企業等社會力量舉辦和承辦高水平職業體育賽事活動。
23.豐富重要節慶活動。持續擴大以“愛尚重慶·渝悅消費”為主題的系列消費促進活動影響力,線上線下融合,商文旅體聯動,推動消費內容、消費模式、消費場景創新升級,打造“重慶消費”響亮名片。提升“不夜重慶生活節”“中國(重慶)火鍋美食文化節”“非遺購物節”,辦優“雙曬”活動、山水重慶夜景文化節、重慶都市旅游節、長江三峽國際音樂節,策劃舉辦工商文旅融合的主題消費促進活動,提升特色消費節慶品牌知名度、影響力。引進舉辦重慶國際設計周,支持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時裝周、電影節、藝術節。
24.提升國際通道運營效率。深化國際國內通關合作,深化海關監管改革,推動區域海關通關協作機制落實,提升口岸綜合服務效能。加快構建集裝箱自循環運營系統,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強化鐵路貨運場站與港口碼頭銜接,推進港站聯動,提升貨物快速集散水平。加快建設“智慧邊檢”。持續簡化通關手續,整體通關時間壓縮成效穩固在合理區間。落實口岸收費清單公示制度。
25.加強國際物流平臺建設。強化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航空物流園、果園港多式聯運示范基地、公路物流基地等重要物流節點樞紐功能,打造“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內陸國際物流分撥中心。統籌推進空港型、陸港型、港口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等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立足重慶機場航空物流園、木耳航空物流園和重慶兩路寸灘綜合保稅區空港功能區,支持設立航空快遞轉運中心和區域性分撥中心。
26.打造跨境電商綜合基地。優化跨境電商平臺通關、退繳稅、結售匯等功能,健全跨境電商全流程服務體系。依托江北國際機場、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果園港國家物流樞紐、重慶公路物流基地等物流集散中心,建設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區、寄送服務中心和國際轉口配送基地,推進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融合發展。支持發展O2O(線上線下聯動)體驗店,建設跨境電商實體新零售中心。支持企業建設布局海外倉,拓展全球直采、進出口業務,推動跨境貿易雙向流動。
27.完善國際供應鏈網絡。發揮重慶和新加坡“雙樞紐”作用,深化拓展境外供應鏈網絡,提升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鼓勵大型物流市場主體在“一帶一路”沿線關鍵節點布局海外倉,構建內外暢聯的消費供應鏈體系。引育一批國際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打造世界進口商品“超市”,提升在全球配置消費資源的能力。
28.加快建設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開展國際友好城市交往,加強與國際消費城市的交流互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依托中國—中東歐、中俄“兩河流域”、中國—東盟、上合組織等合作平臺或機制,拓展外交深度和廣度,承接國家對外交流活動,增強重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加強與有關國家和組織溝通聯系,爭取增設更多外國領事館,吸引更多國際組織、國家機構、跨國公司代表處等落戶重慶。打造渝中半島、江北嘴、南濱路、廣陽島、藝術灣等外事交往區域,加快推動渝中區打造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核心區和重慶外事機構集聚區。
29.共建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立足巴蜀文化特色、資源稟賦,堅持高端化和大眾化并重、快節奏和慢生活兼具,推動形成重慶主城都市區和成都雙極核、多個區域消費中心共發展的新格局。加強成渝地區在商貿、會展、旅游、教育、健康、醫療等重要消費領域合作,促進優質消費資源協同共享。舉辦成渝雙城消費節、中國(成渝)美食工業博覽會等活動,組織“川渝好貨進雙城”“川渝好貨全國行”活動,持續增強成渝地區國際消費集聚輻射力。
30.深化區域交流合作。建立與粵港澳大灣區常態化合作關系,拓展與香港在國際物流、總部貿易、金融服務等方面合作,推進與澳門在美食、金融、會展、旅游等互補性產業方面對接,鼓勵本地企業與港澳地區企業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依托“重慶·臺灣周”等活動,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彰顯西部擔當,聯動周邊發展,全面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化渝陜、渝黔合作和渝鄂、渝湘協作,健全協同開放發展機制,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促進產業創新協同發展,聚集整合區域消費資源,實現消費資源自由流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31.提升消費監管服務水平。建立食品、醫藥等重要產品和跨境電商零售等領域追溯體系,加大對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整治力度。加強電商消費維權工作,探索建立跨境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建立入境游客在渝消費維權機制,開通入境游客維權綠色通道。優化大型促銷、新品發布活動審批流程和節慶活動安全許可報批程序。鼓勵旅游景區、商業設施、娛樂場所、博物館、圖書館等消費場所延長夜間開放時間。優化靜態交通組織,在各大商圈周邊道路合理增加分時段、分區域停車區。加強夜間重點區域出租車、網約車輛調配,優化共享單車投放管理。用好用活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深化入境消費便利化改革。
32.構建便捷綜合交通網絡。建立完善面向全球、抵離便捷、接駁高效的立體交通網絡,提升國際國內游客匯聚通達水平。建設“樞紐機場為核心、支線機場為支撐、通用機場為重要補充”的航空客運體系,加快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及第四跑道、重慶新機場建設,加密重點商務航線和直達航線,完善國際航線網絡,提升機場國際鏈接功能。建設“四網融合”發展的軌道交通網絡,推進“米”字型高鐵網建設,暢通高鐵多向進出大通道,盡早實現1小時成渝雙核直連、3小時毗鄰省會互通、6小時北上廣深通達。大力推進市域(郊)鐵路聯通,打造主城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加快建設“三環十八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絡,加快國省道改造升級。加強長江、嘉陵江沿江旅游港口、碼頭建設及航道整治,加密長江三峽游輪、兩江游輪停靠點。
33.塑造宜居宜業宜游城市形態。加快推動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自然公園保護建設,打造“山水公園”特色品牌。實施“坡坎崖”治理,塑造一批城中山脊線景觀。利用城市邊角地,建設一批體育文化公園。實施綠色社區、綠色建筑等綠色創建專項行動,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推進5G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主要消費場所光纖寬帶、無線網絡全覆蓋。完善公共場所國際化引導標識和便利化服務設施。
34.打造舒適便利社區商圈。加快產業服務型、商旅生態型、文化教育型、居住生活型國際化社區規劃建設。結合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等,整合便利店、菜市場、早餐店、維修點等服務功能,完善社區嬰幼兒照護設施、衛生服務中心、體育運動空間、養老服務設施、共享停車位、無接觸配送站點等基礎設施,完善涉外醫療機構、出入境服務站和外籍人士社區服務中心等配套服務設施,加快建設服務民生、功能完善、彰顯活力的高品質新型社區生活場景。
35.優化擴大開放政策。以制度創新強化消費要素保障。穩妥推進科技服務、商業服務、教育服務、金融服務、健康醫療服務等重點領域對外開放。開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國際合作試點,并逐步擴大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陸上貿易規則、多式聯運等領域探索,深化中歐班列(成渝)合作,探索建立中歐班列(成渝)定價協商合作聯盟或股份合作模式,在開拓線路、穩定價格、境外合作等方面深化合作。優化完善針對會展展示商品等臨時入境商品的稅收制度。鼓勵外商投資旅行社開展出境游(赴臺灣地區除外)業務。
36.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用好各類財政專項資金,加大跨部門政策資金統籌整合,聚焦商貿、文化、旅游、工業消費品等領域重點行業、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給予精準支持;創新資金使用方式,探索通過競爭性評審,擇優選取一批基礎好、潛力大的區縣,率先開展試點示范,形成市與區縣協同聯動的工作合力,提升資金使用績效。拓展現有資金渠道,撬動吸引社會資金,促進綜合服務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金融機構針對商貿、文旅行業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輕資產經營市場主體,完善改進授信審批和風控模型,創新開發信用貸款產品。創新金融科技信貸產品,鼓勵對居民購買綠色智能產品、新舊房屋裝修等服務消費給予消費分期用戶權益。主動銜接、積極爭取國家免稅店創新政策。加快推進重點商圈離境退稅商店全覆蓋,在符合條件的離境退稅商店推行離境退稅便捷支付、“即買即退”等便利化措施。
37.落實土地政策支持措施。加強新建消費基礎設施與周邊區域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優先保障必要的消費基礎設施用地規模。支持各地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探索二三產業混合用地方式,合理增加能更好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用地供給。對于不適合成片開發的部分鄉村旅游、民宿、戶外營地及其他消費相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探索符合實際的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新模式。
38.強化高端服務人才支撐。加強高職院校消費類專業學科建設,著力培育高級專業人才。加大復合型創新型商業、服務業人才引進培養力度,重點引進和培育具有國際視野和先進思維的國際品牌運營、商業地產開發、商業運營管理等高端專業人才,分層分類做好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障等服務。深入實施“巴渝工匠計劃”和“雙千雙師”校企交流計劃,鼓勵支持消費服務人才參加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和全市、全國、世界技能大賽。鼓勵有條件的院校、協會、企業成立大師工作室、專家工作室,建立服務行業人才培訓基地。多層次開展服務技能、服務禮儀、國際語言培訓,提高消費新職業人群涉外綜合服務能力。
39.優化國際營商環境。對接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標準,持續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健全外商投資促進和服務體系,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力推動“照后減證”和簡化審批,破解“準入不準營”問題。試點開展“一企一證”改革,探索“一照通”登記許可服務新模式。加大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力度,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為市場主體提供高效、便捷的糾紛解決途徑。
40.加強全球營銷推廣。健全對外宣傳和城市形象推廣機制,加快“愛重慶”英文推廣平臺建設,辦好“感知重慶”海外行等活動。精心制作《重慶概覽》、重慶影視記錄作品、重慶城市形象宣傳片,多方位宣傳重慶城市品牌。加強與全球知名公關集團、專業策展公司合作,借助全球傳媒國際影響力推介重慶。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國際友好城市等針對性推介,借助國家外事交流、大型專業展會、國際賽事等重大全球性活動展示“巴渝新消費”主題與特色。
渝公網安備 500103020029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