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以習近平“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以脫貧勞動力“好就業、就好業”為目標,堅持以勞務品牌建設為突破口,堅持市場化運作、規范化培育,創機制、建體系、定標準、突特色、提能力,扎實推進就業攻堅行動,穩步實現脫貧人口高質量就業。
一、創新品牌持有機制,解決主體缺位問題。引入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重慶市鄉村振興服務協會等公益性社會組織和公共機構,建立公共勞務品牌、企業勞務品牌、個人勞務品牌共存的多層次勞務品牌持有機制,解決公共勞務品牌主體缺位、錯位的問題。建立開放式培育、建設和使用公共勞務品牌的機制,推動品牌培育可持續發展。
二、創建“6+1”體系,解決合力不夠問題。組建“6+1”品牌建設體系,建設人力資源庫,打造培訓聯盟、認證聯盟、就業聯盟、中介聯盟、維權聯盟和創業聯盟六大聯盟,對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和市場資源進行全面整合,為脫貧人口就業提供培訓、認證、推薦就業、維權等全過程一體化服務。品牌持有機構通過品牌授權、制定標準、組織認證、開展維權服務等與六聯盟開展合作,市場化推進重慶勞務品牌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培育了126個市級勞務品牌,3個國家級知名勞務品牌,帶動脫貧人口240萬人。“云陽面工”“金溪護工”“開州廚師”“萬州烤魚師傅”等品牌勞動力年均收入70833元左右,遠遠高于普通勞動力。勞務品牌建設在持續帶動群眾高質量就業和增加收入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制定品牌標準,解決質量不硬問題。與市市場監管局開展深度合作,依托友成基金會、重慶城管職院、勞務品牌促進中心等社會組織機構和勞務品牌委員會專家,有的放矢開展了1個標準總則和重慶火鍋師傅、重慶面工、萬州烤魚師傅、重慶家政工、重慶建筑工等“1+5”勞務品牌標準研制,突出標準化、規范化,推動勞務品牌提質擴容、高質量發展,實現脫貧人口技能認定、就業等向專業化、職業化發展。計劃到2025年,制定20個勞務品牌標準,著力打造成為全國知名品牌,成為脫貧人口持續增收的主要支撐,推動鄉村振興和邁向共同富裕。
四、突出地方特色,解決競爭力不強問題。按照“以品牌帶輸轉、以品牌擴規模、以品牌占市場、以品牌促效益”思路,以品牌認證為切入點,選取北京、重慶和山東3個就業大市場,重慶萬州、云陽、開州、黔江4個人口規模較大、勞務品牌基礎較好的區縣,重慶火鍋師傅、重慶面工、萬州烤魚師傅、重慶家政工和重慶建筑工5個市場用工量大、重慶地方特色明顯、品牌知名度高的品牌,開展“3+4+5”勞務品牌建設試點,深入實施發展提升、壯大升級行動,整合力量發揮品牌效應,推進“專精特新”發展,提高勞務品牌競爭力。
五、轉變培訓方式,解決技能不高問題。重點圍繞技能培訓實施“三個轉變”,推動實現將“先給錢后培訓”的方式轉變為“先培訓認證后再給錢”或“培訓就業后再給錢”,讓培訓圍繞就業轉;將“在戶籍地開展培訓”的方式轉變為“在工作地開展培訓”,讓培訓圍繞農民工轉;將“一次培訓”的方式轉變為“終身培訓”,讓培訓圍繞持續提升能力轉。不斷完善勞務品牌技能人才培訓體系,探索技能人才培訓的新方法、新路子,為品牌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
渝公網安備 500103020029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