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商貿要聞 > 正文

    2023 雙城經濟圈建設縱深推進全面提速

    發布人:重慶市商業聯合會 來源:本站 發布日期:2024/1/3 【字體: 】  【打印此文

    經濟承載力持續增強

    隨著川渝熱情雙向奔赴,“雙圈”正加速起勢。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5.91萬億元,同比增長6.2%,高于全國同期1個百分點。

    其中,重慶主城都市區地區生產總值達17113億元,占全市76.9%;渝西地區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體化先行區,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經濟增速、第二產業增加值分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1.5個百分點。

    在亮眼的數據背后,是川渝兩地現代產業體系加速前行的硬核支撐。

    以先進制造業為引領,今年前三季度,重慶、四川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7%、6.8%,較全國平均水平高1.2、2.3個百分點,帶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第二產業增加值實現2.19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7.1%。

    與此同時,川渝正共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量子通信網絡“成渝干線”等不斷推進;深入推進重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獲批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國家人力資源服務出口基地;加快構建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合力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現代基礎設施網絡越織越密。環環相扣的“大盤”里,現代基礎設施網絡是“先手棋”,是川渝攜手共進的“主陣地”。

    今年前三季度,重慶新機場選址獲得民航局批復,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與雙流國際機場順利運營,內江至大足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宜賓港鐵路集疏運中心建成投用,成宜高鐵已進入聯調聯試階段,“疆電入渝”工程開工,成渝入圍首批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群)。

    創新聚集力與日俱增

    今年2月,云陽縣龍角鎮中洲島,“中國復眼”二期——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將建設25部30米孔徑雷達,組成300余畝的“觀天”陣列。

    “中國復眼”二期的落地,為重慶打造“世界小行星研究之都”提供關鍵助力,將促進重慶大數據、電子信息、衛星互聯網等高端產業的發展。

    透過“中國復眼”二期這個縮影,川渝重點布局大科學裝置卡位科技創新賽道的路徑逐漸清晰。

    今年以來,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正式揭牌,集中啟動一批重大項目,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建設進入全面提速階段;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通過了工藝測試,標志著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正式建成;跨尺度矢量光場、準環對稱仿星器、超瞬態實驗裝置、自然人群資源庫重慶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啟動建設,成為川渝打造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關鍵布局。

    創新平臺的構建,也是兩地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當前,川渝兩省市累計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236個,西部(成都)科學城、西部(重慶)科學城共集聚建設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199個,引進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104個;成渝共建科技創新中心60個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成都智算中心、國家超算成都中心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

    以科技為產業賦能,新質生產力在雙城經濟圈噴涌而出。

    比如,入駐西部(重慶)科學城的西部智聯自主孵化的西部智車協同長安汽車、中信科智聯(原大唐高鴻)等合作伙伴,完成對長安CS75 PLUS的智能網聯與線控底盤改造,奠定L4級自動駕駛技術開發基礎。數據顯示,今年1—10月,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32.1萬輛,同比增長13.7%;長安汽車前11個月累計產銷新能源汽車41萬輛,同比增長83.5%;11月賽力斯新能源汽車銷量達2.38萬輛,同比增長104.39%。

    尤其讓人感到欣慰的是,當前川渝產業鏈創新鏈協同初見成效。比如,成都高新區與重慶大學,成都龍泉驛區與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開展合作,落地成都岷山生物芯片技術研究院、光纖多維智能感知項目等20個重點合作項目。

    數據顯示,當前,川渝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1萬家、國家科技型企業超過2.5萬家;兩地已實現總價值約122億元的13183臺(套)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前三季度川渝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200億元。

    共謀之時,方見“一盤棋”思想;共進之時,更感“一體化”發展。共建成渝中部地區科創大走廊,共建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一年來,川渝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澎湃前行。

    市場發展力日新月異

    12月8日,重慶市沙坪壩區團結村中心站,一列滿載新能源車的中歐班列緩緩駛出,這是本月以來這里發出的第19趟專列。

    11月,從這里發出的中歐班列達到136列,環比增加35列,各類“重慶造”的產品通過這里走向世界。

    對于不沿邊、不靠海的川渝而言,想要從開放末梢走向開放前沿,拓展更廣闊的國內、國際市場,打造陸海互濟、四向拓展、綜合立體的國際大通道是關鍵。對此,川渝兩省市有著清晰的思路。

    共同做強中歐班列(成渝)品牌,今年前11個月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超5000列,占到全國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量的近三成。截至目前,成渝兩地中歐班列穩定運行近50條線路;

    合力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項目預計年底投用,四川西部陸海新通道(老撾)物貿集散中心在萬象揭牌,加速打造聯動西部、擁抱世界的橋梁紐帶;

    聯合印發《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實施方案》,嘉陵江長江干支聯運全面建設,長江水上穿梭巴士和珞璜港至上海港集裝箱班輪開行,共同推動長江水道進出口通關便利化。

    如果說大通道建設為川渝拉出了一張“開放”之弓,那么開放平臺則如同川渝射出的“發展”之箭,瞄準的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關鍵“靶心”。

    比如,作為開放的“試驗田”,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就格外引人注目。今年5月,集中發布“‘關銀一KEY通’川渝一體化”監管創新、首創中歐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機制、川渝自貿試驗區司法協同合作創新等8大創新案例,探索開放型經濟“排頭兵”的作用不斷彰顯。

    再如,隨著永川綜保區通過國家正式驗收并封關運行,兩省市封關運行的綜合保稅區達到10個,成為壯大開放型經濟的前沿陣地。

    同時,川渝還著力推進制度型開放,深化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全面提升市場活力。比如,川渝正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協同立法;完善“市場準入異地同標”便利化準入機制、知識產權跨區域快速協同保護機制;加快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川渝高竹新區先行探索建設用地指標、收儲和出讓統一管理機制。

    今年以來,川渝大市場加速蝶變,雙圈市場輻射力和引領力與日俱增。

    腳下的征途仍在延伸,共進的步伐永不停歇。而每一次的駐足回望,都是為了整裝再出發。我們相信,兄弟攜手,大勢已成;雙城共進,大事可成。